第(2/3)页 阿尔伯特亲王也是如此。 而当阿尔伯特亲王身亡后。 七十多位袭击者就不需要像原本那样聚集在一起去攻击礼堂,而是可以就地展开无差别的袭击。 如此一来。 现场所有人的死亡率便一下增加了最少五倍。 因此理论上来说。 艾维琳确实存在中弹身亡的概率。 眼下光环将那个时间线中艾维琳的灵魂收纳到了项链里,同时还留下了苏醒进度的提示。 莫不是说…… 如果进度达到100%..艾维琳就会复活? 更关键的是…… 按照此前副本的提示。 1850副本在结算后会封闭,无法再开启。 换而言之。 如果艾维琳复活……她将会出现在现实? 「嘶……」 想到这里。 徐云不由下意识的握紧了拳头。 毕竟…… 自己亏欠艾维琳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别的不说。 光她后来收集的文物、在东方做的那些事情,都是不顾成本甚至不顾安危完成的承诺。 而徐云留给那个姑娘的,只有无尽的遗憾。 他为艾维琳带去了一束光,却又在最后亲手将其熄灭。 实话实说。 挺渣的。 但没办法,徐云和艾维琳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他能待在副本的时间就那么点儿,离开是必然的结局。 可如果艾维琳能够在现实复活,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因此于情于理,都一定要把那个女孩复活过来! 至少…… 应该再带她打一次雪仗吧? 随后徐云珍而重之的将项链收好,目光投向了最后一颗光球。 这一次。 他的表情在迅速凝重的同时,还带着一丝肉眼可见的平静。 记忆力好的众所周同学应该记得。 当初在冥王星之夜,光环曾经给出过最后一环任务。 名字叫做'它很孤独'。 当时在任务描述中,徐云还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它已经孤独漂泊了不知多少岁月,在外失落的见证着历史,你能找到它吗?】 在那以后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徐云一度以为这个任务描述的是神王星。 但直到副本最后、亲手从田浩所手中接过'那件东西'时。 徐云才真正明白了这个任务的含义。 那怪啊…… 难怪当初在看到神王星的时候,光环提示的只是'常规任务'完成。 其实…… 真正孤独的不止是神王星,更还有它……啵~ 光球再次破碎。 几秒钟后。 一个破旧的小钱袋浮现在了徐云面前。 徐云伸手将其接过。 在副本的那一年时间里,他见过这个袋子的次数不下二十次,几乎隔几天就会打个招呼。 甚至他刚到伦敦的那一天,就曾经和这个小袋子'碰面'过。 因为在副本期间,它一直被挂在希尔芙的腰上。 没错! 这就是从见面开始,希尔芙始终拽着的那个小钱袋! 徐云和艾维琳等人一直认为,希尔芙抓着小钱袋的原因是缺乏安全感。 那种大小的钱袋里头顶多装着几个硬币,因此始终包括徐云在内,都没有人太过在意它。 但如今想来。 希尔芙如此宝贵它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个满是补丁的钱袋里头,装着她从贼窝里偷取来的那个宝物。 随后徐云轻叹一声,将钱袋的绳索解开。 口袋朝下对准掌心。 轻轻一抖。 咻—— 一枚方形物件缓缓从袋口而出。 这是一枚正方形、长宽都只有三厘米左右的白玉小块,左上角有个被镶着金边的小缺口。 而在白色小块朝上的一面刻着五条纠缠在一起的小龙,同时赫然写着八个细微但徐云却看的一清二楚的汉字: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国宝里,有两件文物最为特殊。 在大部分人的观念中。 它们的位次都要高于兰亭集序帖和《永乐大典》,牢牢占据一二把交椅。 其中第一是神秘的九鼎。 华夏历史上最早的九鼎传说来源于夏朝,至于先秦典籍中关于夏人铸鼎的说法,最早可见于《左传·宣公二年》。 书中记载了著名的楚子问鼎的历史事件,王孙满回答鼎的来历之时,就明确指出是夏人所铸: 【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左传·宣公二年》】 九鼎这玩意儿有个很神奇的特性,用网文的话说就是,它竟然可以自动认主。 夏人不行了,就跑到殷人那去。 殷商不行了,就去了周人那里。 这就是所谓的「不迁而自行」。 不过一直以来。 九鼎都颇具传奇乃至神话色彩,历史上明确的记录很少,而且文献之间的记录时常会有所冲突。 举个例子。 九鼎的铸造者到底是大禹还是夏启,至今都没有一个定论。 比如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明确指出九鼎为大禹所铸,也就是那句很有名的【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 司马迁以其著作的影响力,将这种说法流传后世,此后诸多史家也沿袭此说。 可《墨子·耕柱》确认是夏启: 【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是使翁难雉乙卜于白若之龟,曰:'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臧,不迁而自行,以祭于昆吾之虚。】 另外最早记录九鼎的《左传·宣公二年》虽然没有明确表态夏之方是谁,但在古代文献中几乎存在这么一个惯例: 就是如果言及夏人做什么事情,但却没有明确具体对象的时候,这个人一般都指的是夏启。 国内甚至有两位历史教授因为这个看法分歧撕逼了十多年,甚至在研讨会上大打出手。 除了铸造者外,九鼎去了哪里也争议极多。 九鼎去向的猜测在数量上甚至是《永乐大典》猜测的数倍,而且都是古籍所记。 可以这样说。 截止到目前。 九鼎除了数量确定是'九'之外,没有一个信息是有定论的。 甚至'周鼎'和'九鼎'是不是一个东西都依旧具有争议。 因此很多人认为九鼎其实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器物。 但即便是那些认为九鼎不存在的人,也无法否定九鼎在华夏文化的地位和特殊性。 当然了。 以上的这部分人指的是单纯认为九鼎为虚构的专家或者相关爱好者,不包括那种跟着西方认为夏朝不存在所以没有九鼎的傻X。 而除了九鼎之外。 排在第二件的那件宝物嘛,自然便是……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是用一块叫和氏璧的宝物做成的……在它身上有两段故事。 一件叫做卞和泣玉。 另一段叫完璧归赵。 如今的滇省盛行赌玉,而他们就信奉卞和赌玉为祖师。 卞和于荆山得一石头,认定了是宝玉,先后献于楚厉王却遭楚厉王不信,认定欺君给予膑刑(挖出膝盖骨头)。 他不服,又于楚武王时再次献玉。 结果又被认定欺君,又把另一个膝盖骨挖掉了; 后来卞和居然还不服,于荆山日夜哭泣。 楚文王听说后召见,他竟然说「臣非悲刖,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为诳,所以悲也」。 于是楚文王命人破开石头,果见宝玉。 因为该玉卞和所献,故名「和氏璧」。 到了战国时候,秦国听说了这块宝玉,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这足见宝玉价值连城。 但是当忠肝义胆的蔺相如捧出它的那一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啻使和氏璧的价值更进一步。 当然了。 无论是完璧归赵还是卞和泣玉,它们都存在一些二创的色彩。 比如卞和哭出血泪等等。 但单讨论和氏璧本身,它的存在还是没有问题的。 待秦朝一统天下后。 秦始皇得到了这个旷世奇珍,派人将这块和氏璧雕成一块玉玺。 并命李斯在上边题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 可能李斯他自己都不知道。 他的这这一刻,便开启了和氏璧的传奇生涯: 从此以后。 它就是皇权的象征,荏苒千年。 只是那个希望「传至二世乃至万世而为君」的秦始皇恐怕也和李斯一样,没有料到自己的王朝不仅未能「既寿永昌」,而且就在这块儿玉玺的见证下二世而亡。 当秦王子婴用脖子系着这块传国玉玺时,和氏璧不仅目睹了王朝的更迭……也见到了它的新主人——刘邦。 从此之后。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