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宗死亡真相-《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2/3)页

    朱㰘(音yi),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六月初六,生母葛丽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四月十三,在第三次大分封中被册封为伊王,藩地河南洛阳。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十二,正式之国洛阳。

    俗话说“小儿子大孙子,老爷子的命根子”,朱㰘对明太祖来说就是那个老来所得的小儿子,是以估计对他的教育没有如同那批成年子嗣那么严苛,加之老父亲故去后在南京的岁月也许过得太过压抑,以至于就藩之后彻底放飞自己。

    朱㰘好武事、喜骑射,不愿意拘束在王府之中,这本来也不算什么毛病。坏就坏在,这位小爷酷爱飞驰的感觉,纵马驰骋之时随意击打躲避不及的群众。如此一来,你到时舒爽了,可洛阳满城百姓算是倒了八辈子霉。对其肆意妄为,明成祖屡屡对其训诫,奈何朱㰘毫不在意,只当作是耳旁风,令皇帝四哥头痛不已,甚至放低姿态求老弟往欣赏“太平音乐”靠靠。

    洛阳夜景

    除此之外,这位爷为了慰藉自己无处安放的精力,居然沉迷于男女之欲中无法自拔。平时 “削发裸袒,男女杂处,无所顾忌”。纵欲过度,自然引起身体被掏空,最终导致英年早逝。

    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二十五,伊王朱㰘薨逝,享年27岁。对于这位民怨深重的藩王,连礼部都看不过去,提出了削爵并葬以庶人之礼的处置方案。处于兄弟之情 ,明成祖最终做出"不削其爵",改赐恶谥 “厉”的决定。

    二十六子朱楠

    朱楠,明太祖的幼子,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十二月初二,生母葛丽妃。这位皇子楠是明太祖诸子中最神秘的一位。他是朱元璋二十六子中唯一一位没有封王的,而且由于《明实录》只记载了他的生年,除此而外没有多余记录,导致对他的卒年有多种说法。

    《明史》援引《万历野获编》的内容称其“逾月殇”(《万历野获编》称“未逾月”),这是现在的主流观点。

    万历时期的官员、文人、史学家王世贞所著的《弇山堂别集》则记载“至于二十五弟,死则焚其躯,拾其骨沈于江”。这段内容一封明成祖声讨建文帝逆行的诏令,称朱楠(二十五弟,排除不作排行的老九朱杞)死于建文年间,死后被大侄子焚尸抛江。若如此朱楠死时应当已有七八岁。

    阿越说

    明太祖朱元璋一系二十六子中,有两人夭折(朱杞、朱楠)。成年的二十四子中,死于30岁前的有6个(朱梓、朱檀、朱柏、朱松、朱栋、朱㰘),30至39的有3个(朱标、朱楹、朱桱),40至49的有4个(朱樉、朱棡、朱楧、朱植),50至59的有2个(朱椿、朱模),60以后的有8个(朱棣、朱橚、朱桢、朱榑、朱桂、朱栴、朱权、朱楩),谷王朱橞卒年不详,死时估计50余岁。

    二十四个成年皇子中,潭王朱梓、湘王朱柏、安王朱楹、郢王朱栋四人,因无子除国;懿文太子朱标一系、齐王朱榑一系、谷王朱橞一系,因被废为庶人,记载不详,后世传承不明;其余十七家藩王有传承,其中燕王一系成为帝系,宁王朱权、伊王朱㰘、辽王朱植三家因种种原因嫡脉被废。

    明成祖朱棣剧照

    故而与国同休的包括燕藩升格而成的帝系在内,共有十四家,分别是: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老四成为帝系的朱棣,老五周王朱橚,老六楚王朱桢,老十鲁王朱檀,老十一蜀王朱椿,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四肃王朱楧,老十六庆王朱栴,老十八岷王朱楩,老二十韩王朱松,老二十一沈王朱模,老二十三唐王朱桱。

    刘瑾的权力虽然已经足够可怕,但相比之下,魏忠贤的权力更加可怕,因为魏忠贤到达了一个新高度,连皇帝都感觉到了威胁。

    魏忠贤是天启年间的太监,他不但到达了前者所在的高度,奏折一律承包,将朝廷中的众多大臣都拉到自己这一边,凡是不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轻则开除,重者处死。

    杨涟、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顾高攀龙、周顺昌、周起元、缪昌期、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不肯臣服于魏忠贤,结果全部落得个惨死的下场。

    特别是杨涟,死状极其残忍,是被人用铁钉钉入头颅而死,生前已经被人用铁钉钉入耳朵。

    还让初继位的崇祯对他战战兢兢,天启没有由于没有儿子,皇位由弟弟崇祯继承。

    崇祯继位的第一天,在皇宫里不敢睡觉,生怕魏忠贤叫人来杀他,连宫里的食物都不敢吃,自己带了几张大饼。

    魏忠贤活了一辈子,能活到令皇帝都恐惧的程度,也算是值了。

    太监的权力到如此程度,是朱元璋始料未及的,到底是谁给他们这么大权力的呢?

    太监的权力主要来自于两个部门,第一个部门是东厂,第二个部门是司礼监。无论明朝哪一个权势熏天的太监,都是出自于这两个部门。

    东厂的创建者是朱棣,其办公地点在东安门北,所以称之为“东厂”。

    东厂内悬挂着岳飞的画像(偶像),供奉着历代提督太监的牌位,排位的上方还写着百世流芳(讽刺)这四个字。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早在东厂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创建了锦衣卫,而东厂与锦衣卫一样是特务部门,为什么朱棣还要多此一举,再创建一个特务部门呢?

    其实这主要是取决于朱棣的个人经历。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在他靖难期间,太监可谓是出了大力,他能够得知朝廷的布防情况,就是来源于宫里的太监。

    因此,相比于正常人,他更加相信太监。

    再加上一般情况下,太监无后,对权力没有多大的奢望,对皇帝的威胁自然也会减少。

    东厂可怕就可怕在,他只对皇帝负责,只不调查皇帝一个人,皇帝之外的所有人,都在他们的调查范围之内。

    而且调查的结果可以直接传送到皇帝的手中。

    调查权只是东厂的权力之一,真正令人闻风丧胆的,是东厂还有专门的监狱。

    锦衣卫那群人虽然有个别变态,手段极其残忍,但那毕竟是假的变态,而东厂个个都是真的变态,个别心理极度扭曲。

    可以想象,一旦进入东厂的监狱,还会有几成的把握会活着出去。

    东厂、锦衣卫原本是两个平级的部门,但是由于东厂是除皇帝之外所有人都能够调查,以至于锦衣卫也在他们的调查之中。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的锦衣卫首领除了陆炳外(嘉靖从小玩到大的朋友),都臣服于东厂。有的时候见到了,甚至还要下跪。

    如果成为东厂提督太监,说明已经成为了太监中的第二号人物,如果要再进一步,就要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的创建者是朱元璋,在当时司礼监顾名思义就是掌管皇宫礼仪事务的太监部门,但在宣德年间,司礼监出现了改革的情况。

    改革的这个人就是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将自身批阅奏折的权力交到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手中,将自身盖印的权力交到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手中。

    掌印太监高于秉笔太监,秉笔太监他有数位,而掌印太监只有一位,而且奏折要有他手中的那个印,才能算数,要是没有,无论你批多少遍都没用。

    能进宫当太监的家里普遍比较穷,因此大部分大字不识一个,既然大字都不识一个,哪里有能力批阅奏折。

    为了提高太监的整体素质,朱瞻基特地开了一个“内学堂”,专门教太监读书。

    只要担任上东厂提督太监,或者司礼监掌印太监,就已经是太监中的龙凤。

    但如果一人兼任两职,不但担任东厂提督太监,还担任司礼监掌印太监,那可谓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整个明朝,只有两个太监到这种境界,一个是冯保,一个是魏忠贤。

    冯保是个有良知的太监,在位期间一直辅佐首辅张居正,张居正能够开创“万历中兴”也有他的功劳,毕竟奏折都是找他批的。

    如果没有他的支持,张居正的种种政策,均施展不开。

    而魏忠贤则不同,他不辅助任何人开创中兴。相反,他只懂得狂揽权力,利用权力,打压异己,安插党羽,手段极其恶劣,以至于恶名昭著,遗臭万年。

    太监掌握权力的前提,皇帝不理朝政

    嘉靖、万历是明朝不上朝次数最多的皇帝,嘉靖二十四年不上朝,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

    但出乎意料的是,嘉靖、万历统治期间,明朝并没有出现一位权势熏天的太监(冯保掌权时,万历还年幼,无法亲政,算不上真正的统治)。

    这主要是取决于他们知道自己不上朝,如果再将权力交到太监的手中,那么他们可能就真的有危险了,只有牢牢的抓紧权力,才能够稳得住大局。

    权势熏天的太监出现最多的时期,出于正德年间,整整有八位分别是: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

    这个时期的太监能够异常的猖獗,是因为正德不理朝政,每天只顾着如何玩乐,以至于出现权力真空,而这个权力真空则由太监来弥补。

    魏忠贤能够掌权,情况与正德年间的那八位太已经差不多一样,只不过正德是什么都玩,而天启只钟情于一种,那就是木工。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既然皇帝都不理朝政,太监为什么不反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诱惑力可不是一般的大。

    其实太监也想反,但是却反不了,就比如魏忠贤。

    虽然当时他有暗杀崇祯的能力,但是却不敢,谁知道他暗杀完崇祯,会出现什么样的不安定因素呢?再加上太监的权力无论多大,都改变不了一个本质,皇帝的奴才。

    批红权皇帝交了出去,盖印权皇帝也交了出去,但有一种权,皇帝从未交出去过,那就是兵权。

    北京的大营总共有十四万的大军,要是想反,可以试试看。再加上天下的藩王都姓朱,天下的官员都拥护姓朱的。

    只要一动必死无疑,没有任何的悬念。

    结语

    清朝的皇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剥夺太监手中的一切权力,让他们老老实实的当一个奴才。但可惜的是,清朝的国运只有二百六十七年,而明朝的国运则有二百七十六年,多了整整十年,说明明朝衰落的本质并不在于太监,而是在于皇帝

    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光绪亲政,慈禧“训政”,帝后两党之争初现端倪;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李鸿章签署丧权辱国之《马关条约》。同年,康有为联络在京应考的1300多名举子,上书清廷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国近代史最惊心动魄的一幕正式展开。光绪下诏“明定国是”,戊戌变法正式拉开大幕。但变法不过百日,即遇守旧派大臣反扑,光绪帝危在旦夕,听从康有为建议,急召袁世凯进京。

    袁世凯

    谭嗣同于法华寺密会袁世凯,希望其立刻带兵进京勤王,包围颐和园,擒拿慈禧。袁世凯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旋即将此事密报慈禧心腹大臣直隶总督荣禄。三日后,慈禧从颐和园直入紫禁城,发动“戊戌政变”,重新掌控局势,囚光绪于瀛台,维新派功败垂成。

    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病重,于晚6点半左右驾崩,第二日,慈禧去世。

    光绪死因按正史说法,是为病死。当时遗留之病情脉案,据后来专家研究,也属正常。但他与慈禧去世时间仅相差一天,如此巧合,实是令人疑窦。

    光绪皇帝

    秘密,终于在2008年解开。

    2003年,两缕光绪的发丝被送到中国原子能研究所,采用中子活化等先进技术,对光绪发丝进行检验。

    历经五年的研究,最终检测结果显示,光绪发丝中砷含量高于常人260余倍,死因,砒霜中毒!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认同并支持这一重大研究结果,并于北京正式发布《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至此,光绪死因之谜,盖棺定论。

    之所以在正德之前讲讲光绪的案例,是为了说明一件事:

    史料记载中的某些事情,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前文提到正德死前的一些经历,同样让人疑窦丛生。

    第一:朱厚照为何落水?作为帝国至尊,身边侍卫如云、太监如雨,安保力量可谓密不透风。在此严密保护下,皇帝还能掉水里,实令人难以置信。

    《武宗实录.卷一百九十一》

    史料原文摘录:正德十五年九月丙寅,上至清江浦,复幸太监张阳第。踰三日,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争入水掖之而出,自是遂不豫。

    疑问就在这段描述中。

    “上自泛小舟渔于积水池”,正德身为帝王,出入警戒,守卫森严,怎可能让他“自泛小舟”,此为其一。

    其二,即使舟船再小,船上也定有侍卫贴身保护。且区区“积水池”又非江河湖海,并无风浪,怎会翻船,除非,正德的船是这样:

    假如正德乘坐的“龙舟“是这种“船", 确实让人无话可说

    第二:按现代一些人猜测,武宗落水后,得了伤风感冒甚至更严重的肺炎,那为何要三月后主持大祀礼时才突然咳血,并倒地不起。

    第三:武宗身体极为强壮,不仅能上阵杀敌,也建豹房豢养猛兽,史料中记载“喜搏虎豹取乐”。以他体格,些许小病,岂能追命?

    江彬谋杀说,更为莫名。严格来讲,江彬算“幸进之臣”,他的一切权力和地位都来自武宗的支持。更重要的,江彬非朱姓,就算江彬谋杀正德,皇位也与他无关,各地藩王、百官士民岂能认此弑君之人。

    武宗一死,江彬即被杨廷和杀之,毫无反抗余地,江彬也不可能是凶手。

    那么,朱厚照究竟是怎么死的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