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弟还是婶侄-《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3/3)页

    两年后,朱常洛继承王位成为明光宗,他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封自己的母亲为皇后。然而他仅当了28天的皇帝就不明不白的死去。

    母子俩的一生可称得上“传奇”,但如此悲惨和坎坷的身世却让人心生怜悯。

    但是这种撒手不管似得放权,就会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大臣们会互相争夺权力,都想成为那个权力最大的人。

    好在,朱载垕当和事佬的能力也不弱。他靠着自己的好耐心不断的调节徐阶和高拱之间的问题,让他们至少在表面上没有搞得那么难看。

    所以,我不得不说朱载垕他其实是一个聪明人。他让那个时代所有有才能的人都能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看似什么都没管,但却哪里都有他的影子。

    按照这个方法,他好似找到了治国的诀窍。没过多久,他又干成了一件大事!

    明朝自建国以来就一直遭受北部蒙古人的侵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保护北部边防。

    蒙古族三番两次的挑衅明朝的北部边界,虽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但是,他们这种“打得过就大肆抢夺,打不过就骑马溜之大吉”的行径,十分让明朝头疼。

    每一代的帝王,哪怕是像朱棣这样能征善战的皇帝,也依旧不能将蒙古人彻底拔除。他们好似打不死的小强:就算被打得分崩离析,却又能快速地聚集起来,形成一个新的部落,继续骚扰明朝边界。

    可就是这样一个顽固的问题,好几代英明的皇帝没都能解决的事情,朱载垕这个“甩手掌柜”居然做到了!

    在此,我不得不说朱载垕确实是一个被老天眷顾的人。他之所以可以平定蒙古之乱,是因为他正好赶上了蒙古内部闹矛盾的好时候。

    那是隆庆四年,蒙古族俺答部的首领俺答正在和他的孙子巴汗那吉处理一场家庭纠纷。爷孙俩居然因为一个女人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是大打出手。

    就如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孙子最后也没干过爷爷。巴汗那吉心想,你一个当爷爷的连个女人也要和我争,这家是没法呆了。最后,他竟然一走了之,去投奔他家的死对头:明朝去了。

    等这个消息传到宫里的时候,内阁中的高拱和张居正就敏锐地捕捉到:这是一次千载难逢收复蒙古的好机会!

    他们连忙赶去向朱载垕报告这件事情,并且建议封巴汗那吉为指挥使,好吃好喝的伺候,以此来观望蒙古族的动向。

    这位“甩手掌柜”自然是连连点头,大手一挥说到:“此事就交给两位爱卿全权处理吧!”看得出来,朱载垕把放权于臣这条治国窍门运用的那是淋漓尽致。

    蒙古那头俺答汗也冷静下来了,认为自己没必要和自己的孙子置气,孩子有些叛逆也是正常的,自己哄哄也就好了。想到这,他决定出兵明朝将自己的孙子接回来。

    可当俺答兵临城下时,他傻眼了。在他面前的是明朝已经加固升级后绵延不断的万里长城。原来,早在登基后不久,朱载垕就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不断拨款加强边防。现在的长城可以说是铜墙铁壁,不知道比嘉靖朝强了多少倍。

    俺答也不是一个硬碰硬的人,权衡利弊之下他决定向明朝议和。条件就是明朝要封他做蒙古王,并且开放边境贸易。而他会乖乖向明朝称臣,按时缴纳岁贡。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俺答还把向他出卖过情报的明朝间谍捆起来送到了朱载垕面前。卸磨就杀驴,那是一点犹豫都没有。

    朱载垕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蒙古人居然肯向自己俯首称臣,他是高兴的不得了。这回他不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了,自己就可以做出决定:同意!

    不久,朱载垕就下旨封俺答为顺义王,统领蒙古族各部,并且开放边境市场,让两族人民可以自由贸易。而俺答要每年向明朝进贡良马和岁贡,做明朝的臣子。这就是“隆庆议和”

    双方各有所得也各有所舍,达成了共识。就这样,困扰明朝两百多年的边境问题就这么不费一兵一卒的被朱载垕给解决了。

    说是被他解决的也不完全正确,因为他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就只是同同意,下下旨再没有别的了。跑前跑后,出谋划策的还是他那些靠谱的大臣。可“隆庆议和”毕竟发生在他的时代,这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也值得被我们铭记与赞扬。

    隆庆六年,乾清宫内,年仅三十六岁的朱载垕走完了他最后的人生。

    回看他的一生,这位“无为而治”的皇帝竟给大明王朝创造了六年的和平岁月。虽然仅仅只有六年,但也让死气沉沉的王朝重新焕发出些许的生机。

    朱载垕虽然称不上是一个多英明的皇帝,但他却也绝对不是荒淫的昏君。他能够任用良臣,进行改革,使当时天下太平,人民富足,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很高的发展。

    他统治的时代,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高光时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的继位人,就是我们都熟知的万历皇帝。他把他爹留给他的大好局面,一点一点地给玩儿没了。至于是如何玩儿没的,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所以我说,隆庆之后,再无中兴。兴公四世(孙)袁洪,字仁长赐名义,明朝开国元勋荣禄大夫右柱国左都督府左都督,殁后追封威远候,谥号沂国公。同时指出《明史》卷一百三十四 列传第二十二中的袁义就是袁洪。根据《袁义传》记载袁义从沐英征云南,克普定诸城,留镇楚雄。蛮人屡叛。义积粮高垒,且守且战,以功迁楚雄卫指挥使。凡事就怕认真二字,笔者翻阅了《明太祖实录》果然发现了对于袁义的记载。《明太祖实录》卷一百四十三甲午日条记录:

    (洪武十五年闰二月甲午)置楚雄卫指挥使司。以羽林右卫指挥同知袁义,为指挥使。

    此外在卷二百六甲寅日条记录:

    (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甲寅)赐云南楚雄卫指挥使袁义白金五百两、文绮二十匹、钞二百锭。

    也就是说至少从洪武十五年到洪武二十三年,这位袁义一直出任的是云南楚雄卫指挥使。而从上文可以看到袁洪从洪武九年到洪武十九年一直出任晋王府太原护卫指挥使,此后调任山东都司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被召回南京。这两个人绝不可能是同一个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