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熊-《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3/3)页

    宴会散后,朱祁镇更是亲自送朱瞻墡出宫,朱瞻墡拜辞而别,朱祁镇却拉着他的手一边哭一边不舍得叔叔离开。朱瞻墡再三辞拜,然后临别时劝告朱祁镇:天下人都渴望有大治犹如饥渴,愿陛下少刑狱,少税敛。朱祁镇向朱瞻墡拱手鞠躬表示受教了。

    此后朱祁镇又召朱瞻墡来京城相见,朱瞻墡再度来京城拜谒了祖父、父亲、哥哥三人皇陵,这回在离京时,朱祁镇更是一路亲自将朱瞻墡送到卢沟桥。

    当时朱瞻墡的马车在前面,而朱祁镇的御驾马车反而在后面,朱瞻墡十分不好意思,一再推辞,并说:以臣先君,大乱之道也。朱祁镇却说:今日非君送臣,乃是侄送叔,何乱之有!

    此后朱祁镇又多次召朱瞻墡来京城相见,但朱瞻墡恐去的次数多了引起猜忌,因此之后都以身体老迈为由婉拒了朱祁镇的邀请。朱祁镇为此则经常给朱瞻墡赏赐宝物,并且朱祁镇特许朱瞻墡每年可以与诸子带护卫出城游猎。

    允许藩王每年可以出城游猎,这在明朝藩王之中可谓是一大异数,因为明朝自朱棣之后削除各地藩王权力,将明朝各地的藩王都变成富贵闲散王爷,严格控制明朝各地藩王出行且一举一动都是处在地方官监控之下,尤其是出城游猎这种行为在明朝藩王之中严禁杜绝的行为,所以朱祁镇允许叔叔朱瞻墡出城游猎这是明朝自朱棣之后对藩王破天荒的一次特例。

    朱祁镇此后在复位的七年之中都对朱瞻墡恩宠赏赐礼遇有加,后来朱祁镇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是为明宪宗,朱见深为人宽厚仁慈,对叔爷朱瞻墡依旧是礼遇隆宠不断。后来朱瞻墡在明宪宗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享年72岁,后被朱见深追谥为“宪”。

    写在最后

    其实明朝官方对这位襄王朱瞻墡评价非常有意思:王小心清慎,笃于孝敬,尤为诚孝昭皇后(即朱瞻墡生母张皇后)所钟爱。然能守礼法,远嫌疑,故虽有异议,不为上下所疑,卒能安荣寿考以终其天年。(出自《明宪宗实录》)。

    守礼法,远嫌疑这句话最能概括朱瞻墡的一生,他一生以藩王身份监国两次,还两次都有机会继承皇位,这本身在皇家就已经触犯了皇帝大忌,但朱瞻墡能平安无事寿终正寝主要得益于他善于明哲保身,身处嫌疑之地,能谨守礼法远离嫌疑,这是他最为可贵之处。

    其实朱瞻墡也是有自知之明,他深知在皇家只要把自己的野心克制下去,那么当一个富贵王爷享受人生还是没有问题的,因此朱瞻墡选择了压制自身的野心,也因此保全了自身。所以朱瞻墡最终能得以善终,成为明朝历史上高寿的王爷之一。

    朱瞻墡一生两次监国,两次都差点成为皇位继承人,关键是还不受皇帝猜忌,这样的传奇人生也是明朝历史上藩王中极为少见的事情。

    宋太祖是死于急病,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而且功夫极高,赵光义却没啥武艺,这一点从赵光义后来带兵打的几次败仗就可以看出来。赵光义喜文,虽然他也在他哥的军队中从军,但多从事文职,相当于谋士,没有冲锋陷阵过,史书中也没有他冲锋陷阵的记录。一个文人在一个武将面前本身就非常胆怯,何况还是个皇帝,赵光义没有胆量敢对赵匡胤动手。即使赵匡胤醉酒,赵光义也不敢动,他没有十足的把握能杀死他哥,一个会武功的人即使醉酒力气也相当大。

    其二,赵光义若是杀了人,不可能从容离开现场。赵匡胤死的时候身边没人,四更天才被太监宫女发现,告知了皇后,皇后这才让王承恩传赵匡胤的四儿子赵德芳,王承恩却传了赵光义。首先一点,皇帝家不比咱们普通老百姓,两人在屋里喝酒即使屋里没有外人,太监宫女也不敢远离,必须随时伺候着,因此最多站在门外。这个时候赵光义若是动手杀人,势必惊动太监宫女,况且皇宫中还有御林军,随时保卫皇帝。

    其三,赵德芳是赵匡胤的四儿子,他上面还有哥哥赵德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赵匡胤死后继承皇帝的应该是赵德昭,轮不到赵德芳。封建社会宗法礼仪很重要,赵匡胤死前并没有立过赵德芳为太子,赵德芳继位就没有合法性。因此太后即使让太监传赵匡胤的儿子也应该是赵德昭,而不是赵德芳。赵德昭还是一员武将,后来参加了灭北汉的太原战役,和进攻辽国的幽州之战,曾经因为宋太宗赵光义中箭伤失踪一天,石守信等武将还准备立赵德昭为帝。

    其四,宋太祖赵匡胤有意培养赵光义,放任赵光义在开封坐大,从他迟迟不立赵德昭为太子就可看出来。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个朝代都很短命,都是老皇帝死后继位的新皇帝控制不下面的武将,被军事推翻政权,赵匡胤也是靠黄袍加身成功发动政变而得到天下的。所以他当上皇帝后极力想要改变这一点,于是来了个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威胁。

    但他并不完全放心,因此他让弟弟赵光义当开封市市长,坐镇京城,有意培养赵光义的势力。而且他还迟迟不立太子,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不是小孩子了。若是他有意传子,就应该立为太子,早早培养他的威望,但他没有。可能有人会说赵匡胤正值壮年,没想到会这么快死。对不起,五十岁对古代人来说已经是老年人了,能活到五十岁的人很少。

    赵匡胤对皇帝继承人一直没有明确,一边看着弟弟赵光义的势力不断坐大,一边却不对两个儿子有任何培养。赵匡胤是个阴谋家,他对赵光义的政治野心不可能看不到,从他想迁都洛阳受阻他就能看出赵光义在朝中的威望。若是这个时候想打击赵光义,把他拿下,还是能办到的,但他回到开封后没有釆取任何针对赵光义的措施。

    所以说,宋太祖赵匡胤是出于国家稳定,有意传位给弟弟赵光义的,但他在内心又有些不甘心,因此他一直没有明确继承人。他的死很大的可能是得了急病,如心肌梗塞、脑出血等,这些病在喝了酒后极容易犯病。

    至于说“斧光烛影”的故事是一百年后一个叫文莹的文人在《续湘山野录》中写的,应该是凭借野史传闻记录,不足为信。

    至于说赵光义后来弄了个“金匮之盟”,那也是因为赵匡胤没有明确立他为继承人,他的帝位合法性不足,为了向世人表明他继位是合法的,才搞出来“金匮之盟”。可是这样一来就又把他的弟弟赵光美弄成了皇帝继承人,所以他最后不得不对赵光美进行严酷的打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