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皇,您疯了-《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2/3)页

    接下来就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征战,常遇春在明朝历史上落下了重重的一笔。

    击溃陈友谅,除去了朱元璋建朝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再灭张士诚,紧接着北伐蒙元,随徐达攻占元大都,后西征山西、陕西,击败元朝最后的王牌大将扩廓帖木儿,这便是金庸小说中赵敏他哥王保保,然后继续北进攻占元上都开平,将蒙古残存势力彻底赶出了中原!

    常遇春从开平班师回朝,给朱元璋带去了缴获的大礼,“元军万人、车万辆、马三千、牛五万”。

    队伍走到承德边塞柳河川安营时,正逢酷暑时节农历七月,当地昼夜温差极大,白天酷热难当,夜晚却是凉风沁骨。

    常遇春除下盗甲,汗淋淋的身子突遇凉风,精神为之一爽,不由得大口吸了几口凉风,顺手擦了把脸上的热汗,开始巡查兵营。

    夜晚,常遇春突然口吐鲜血,不省人事,“暴疾卒,年仅四十”。

    这真不关朱元璋什么事,因为常遇春中了卸甲风,是由于昼夜温差造成的中风,这在历史上并不少见。

    五代名将李存孝,那是个凶人,一天之间力抵五侯28将,连诛15人,收兵回营后早已力竭,卸去盔甲后,连饮三杯冷酒去压热气。这冷酒一入肚,便跟火热的身子一激,当场口吐鲜血昏迷不醒人事。

    道理其实挺简单的,古代盔甲严密,在酷热之下交线,身体如处在火炉中;卸甲之后,受凉气侵袭,冷热交加之下,很容易造成中风。身体体质好,还可以暂时无事,如果身有暗疾,一旦被诱发,轻则昏迷,重者丧命。

    常遇春长年征战,箭伤枪伤那是家常便饭,往往草草处理后便带军新征,让身体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一旦被外界环境条件打破平衡,旧伤新疾发作,神仙来了也难救。

    此时明朝还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朱元璋绝对不敢自斩左臂,做出过河拆桥之事,少了常遇春还不知有多少变数,徐达后来多年连番征战也证明了这点。

    得知常遇春暴病身亡,最悲痛的不是别人正是朱元璋,常遇春,是半壁河山都换不来的良将!

    5、画龙袍像纪念其功

    常遇春归来,却是冰冷的灵柩,悲痛的朱元璋到龙江迎接。

    常遇春被追封为开平王,那儿是他最后征战的地方,朱元璋还决定以天子的礼仪后葬这位半壁河山王,曾经的好兄弟。

    宋太宗能厚葬赵普,他朱元璋也能,而且要做得更好,下旨令画师为常遇春画天子之像,着五爪金龙龙袍。

    画师有点傻眼。

    重臣和皇子穿四爪蟒服的确没问题,对画师来说,只是一爪画四趾还是五趾的区别,但朱元璋要为常遇春画天子像,着五爪金龙袍就难画了。

    这犯讳啊!如果画常遇春为帝,置朱元璋于何地位?

    建立明朝是朱元璋之功,常遇春功劳再大,也只是个臣子身份,如今将常遇春画为帝像,等于默认他是开国之帝,而朱元璋的帝位不是继承也不是争夺过来的,于理于情都不符合啊!

    画师很无奈。

    朱元璋为突出常遇春的功劳作此举动可以理解,树立英雄形象激励军心也能明白,但下旨画五爪金龙像就过分了!

    君无戏言,画了是冒犯你朱元璋之威,不画是抗旨,画师心头一万匹吃草的马儿跑过,很想把笔往朱元璋手里一塞:笔给你,你来画!

    画师很憋屈。

    最后还是想出了法子,你朱元璋说五爪金龙我就画五爪金龙,但我得把衣服底色改了,帝王穿金色,我就给常遇春穿绯色,那是臣子之衣,别开了君臣身份,你总该没话说了吧。

    画师其实很想对朱元璋说一句:饶了我吧,以后这破事别找我,人家画像收钱,我这画像收命,你收我命!

    朱元璋对画像很满意,提笔作下挽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一句话作结,朱元璋为常遇春作龙袍像表哀痛之情,肯定常遇春的建国奇功,以此激励军心:大明会记住每一个热血奋战的将士!不能忘也不敢忘!

    朱元璋以徐达为元帅,刘伯温为军师,常遇春为大将,开始放牛娃、游方僧的逆袭之路。扫荡陈友谅、张士诚等天下群雄,灭大元恢复中华,朱元璋从东吴贤王到大明洪武皇帝,从濠州到金陵再到燕京,再回到金陵,身份不同,所有的一切都变得不同。

    ,朱元璋在天下一统后,游武庙骂走刘伯温,白马汗害死徐达,炮轰庆功楼,为什么从被人人称颂的明主贤君变成了屠戮功臣的昏君呢?

    自己重新结合小说和评书《大明英烈》,笔者有一个新的认识。朱元璋的黑化是被常茂、朱沐英等小辈,在刘伯温、胡大海在台前或幕后的鼓动和支持之下几次逼宫事变逼出来的朱济熿是晋恭王朱棡的庶三子,而晋恭王朱棡又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三子。

    朱棡是朱元璋麾下二十六子中,能力较为突出的一个,早些年是一个生性顽劣之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宫人,由此受到了朱元璋的多次斥责,一度还被废为了庶人。

    幸得大哥朱标从中求情,方才恢复了藩位,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在藩地屡建了不少功勋,只可惜天不待人,一场重病就要了他的命,让朱元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上演了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戏码。

    在晋恭王朱棡死后的三个月,朱元璋也草草病逝了,最后晋王的爵位被其嫡长子朱济熺所继承。

    小时候的朱济熺与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秦隐王朱尚炳、明仁宗朱高炽一起在南京读书,培养了十分浓厚的感情。

    其继承王位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去世了,不久后朱棣便拉扯起靖难的大旗,成功夺得了朱济熿是晋恭王朱棡的庶三子,而晋恭王朱棡又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第三子。

    朱棡是朱元璋麾下二十六子中,能力较为突出的一个,早些年是一个生性顽劣之人,经常虐待自己的宫人,由此受到了朱元璋的多次斥责,一度还被废为了庶人。

    幸得大哥朱标从中求情,方才恢复了藩位,从此以后痛改前非,在藩地屡建了不少功勋,只可惜天不待人,一场重病就要了他的命,让朱元璋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年,也就是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上演了一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戏码。

    在晋恭王朱棡死后的三个月,朱元璋也草草病逝了,最后晋王的爵位被其嫡长子朱济熺所继承。

    小时候的朱济熺与日后的建文帝朱允炆、秦隐王朱尚炳、明仁宗朱高炽一起在南京读书,培养了十分浓厚的感情。

    其继承王位之后不久,朱元璋便去世了,不久后朱棣便拉扯起靖难的大旗,成功夺得了王位。

    对于这件事,朱济熺一直心存不满,这不免招致了成祖皇帝的不满,同时也给了庶子出生的弟弟朱济熿中伤他的机会。

    朱济熿老早就对晋王位落在朱济熺的手中心存不满,自幼就嚣张跋扈惯了他,为人很是霸道,就连父亲朱棡对其也多有不满。

    在太祖皇帝朱元璋还健在的时候,曾经特地把燕王朱棣之子朱高煦,晋王朱棡之子朱济熿和周王的世子三人一起叫来京城来教育,因为这三人都是出了名的顽劣,朱元璋对他们也是大感失望。

    可以这么说,这时候的朱济熿处于父亲不疼,爷爷不爱的尴尬处境。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朱济熿自然内心是负能量爆棚的,当他得知哥哥朱济熺不得成祖皇帝的喜爱之后,便多次联合朝中势力,向成祖皇帝各种诬告诋毁自己的哥哥朱济熺。

    如此长久以往,成祖皇帝信了他的话,废除了朱济熺的王位,让朱济熿代替了他,就这样轻轻松松地完全了以庶夺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