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子-《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2/3)页

    弘光朝担任御史的林时对,在自己著作《荷牐丛谈》中,也谈及登基的福王是个A货。

    “帝实非真世子,福藩有一审理貌类,因冒认。”

    林时对也一口咬定朱由崧是假冒的,只不过在是谁假冒的问题上,跟金堡的说法有出入。

    林时对说的是原先福王的手下,因为跟福王长得像,而且对朱由崧了如指掌,所以才进行了冒充。

    2、撼动弘光身份的小女子

    如果以上弘光朝官员的记载和说法,只能算是宫廷秘闻的一家之谈时,那童妃案则把对弘光身份的质疑,直接推向了新的高度。

    所谓的童妃案是这样的:

    一位童氏女子逃至南京,自称为福王朱由崧之元配正妃,但福王立即否认。还宣布童氏为假冒,交付锦衣卫审理,对童氏严刑拷打,不久死于狱中,哗然一时。

    由于童氏自叙的,与朱由崧战乱年代的交往经历,过于逼真和可信,所以很多人都相信童妃是真的。

    但是架不住弘光不承认啊,他一口咬定童妃是假的,说什么都不愿意相认。

    甚至亲自下场写文章进行辩白。

    这就让当时很多文武大员迷惑了,你干嘛抛弃战乱中的媳妇啊?你不喜欢她养在后宫还不行吗?

    本来这只是对朱由崧人品的批判,但是很快另一种说法流传出来:

    童妃千真万确跟朱由崧生活过,只不过那时候的朱由崧是真的,而现在的弘光帝则是假的。

    钱秉镫就是这么认为的:

    “童氏但知德昌即位,以故妃诸阙求见,而不知今日之德昌,非昔日之德昌也。”(《所知录》)

    弘光帝自始至终都拒绝跟童妃见面,那他为什么敢跟崇祯假太子对质,却不敢跟一个个小小的童妃对质啊?

    因为崇祯假太子没见过朱由崧,但是童妃可是见过朱由崧的,而且俩人还生过一个儿子。

    一旦俩人见面不就崴泥了吗?童妃压根不认识眼前的朱由崧,那不就直接整穿帮了?

    金堡也是这种看法:

    “童妃至,伪福邸恐事露,遂致之死。”(《徧行堂集》)

    这里直接成假朱由崧杀人灭口了。

    明末清初文学家戴笠编撰的《怀陵流寇始终录》里,也坚称童妃是真弘光是假:

    “童妃固德昌王之元配,弘光固不令入宫,恐败事也。”

    当然除了撼动朱由崧身份的童妃,朱由崧的亲妈张太后,也顺手就“助攻”了一把。

    也就是不太著名的“弘光蒸母”事件。

    弘光元年七月的时候,马士英把弘光亲妈张太后送来,俩人的接触异常诡异。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在所著史书《弘光实录钞》中称:

    “帝之不早立中宫,而选立民间不己者,太后之故也。”

    弘光为什么不立皇后,却还是一直在民间选妃啊?其实就是因为跟太后有一腿。

    为什么弘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败坏伦常啊?因为他压根就不是真的朱由崧,压根就不是张太后的亲儿子。

    《怀陵流寇始终录》也称:

    “弘光在位且一年,自立后,与太后寝处如夫妇。”

    林时对的《荷牐丛谈》也说:

    “入宫后,与帝同卧起。”

    那张太后明知道弘光帝是假冒的,为什么见面后不揭发他,还愿意投怀送抱败坏纲常呢?

    这个也有合理的解释。

    在迎接张太后入宫那一天,弘光特意让大侍从,把张太后抬了内殿里进行商谈,跟她密谋后达成了保密协议。

    “帝不出迎,群臣奉凤舆至内殿下舆,帝掖后至殿隅,密语移时。”(《荷牐丛谈》)

    俩人密谋的内容是啥呢?

    其实也简单,就六个字:

    “勿洩,同享富贵。”(《荷牐丛谈》)

    “假弘光”的言下之意很简单:

    咱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就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因为是我冒充的你儿子朱由崧,所以你才能当成太后;如果我这个假弘光被打倒了,那你这个真太后也当不下去。

    你可得想好了。

    所以弘光选择了处死童妃,却光明正大地迎立了张太后,甚至跟她亲近的有点发指。

    3、为什么弘光会被质疑

    其实从现存的明末清初资料看,朱由崧的身份是无可质疑的,他就是那个真正的福王。

    甚至这事意大利籍传教士卫匡国都知道,朱由崧被迎接到南京的时候,卫匡国就是盛大场面的目击者。

    “那时我正在雄伟的南京,看见一片混乱和惊惶,直到城守镇定下来,决定推立弘光为大明皇帝。”(《鞑靼战纪》)

    如果弘光身份真的存疑的话,就算马士英手里有枪杆子,假冒的朱由崧也不会轻易被抬进南京吧?更不会只有一些官员,私底下用笔杆子写文章,而应该是成群结队地去发难吧?

    那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质疑弘光的身份呢?其实说到底还是明末党争的延续。

    弘光朝的三大案,乃至于对弘光本人的猜疑,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都是明末三大案的延续。

    明末三大案的梃击案、红丸案和移宫案,其实都是围绕弘光他爹老福王,以及他伯父明光宗争皇位展开的。

    简单来说就是,神宗朝的东林党官员,都是力挺长子朱常洛继位,而反对明神宗立福王为太子。

    这也就是常说的“争国本”。

    最后据说还因为立太子的事,明神宗怄气二三十年不上朝,不过最终还是朱常洛登上了皇位。

    勉强算是东林党取得了胜利。

    结果万万想不到啊,明光宗朱常洛这一支,居然最后全军覆没了。

    朱常洛在位一个月后驾崩,身后只留下了俩儿子: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

    天启死的时候没儿子,所以作为兄弟的崇祯继位了;崇祯帝是有三个儿子,但是后来下落不明,生死未卜了。

    这对于东林党来说就很气人,按照血缘远近算的话,朱由崧的血统是鹤立鸡群的;如果当初是福王继位的话,那他就是没有争议的太子;就算他只是个藩王,那也是明神宗的亲孙子。

    但是一提到福王这些事,江南的东林党官员们,还都是挺排斥的。

    尽管福王朱由崧的血统很优越,但是福王家跟东林党不对付啊,主要是让福王的儿子上位了。那东林前辈们不就白忙活了?前辈们白忙活也就算了,万一朱由崧继位后清算东林怎么办?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啊。

    所以史可法坚决反对福王上位,甚至有著名的“七不可”之说,对朱由崧花式人身攻击。

    但最后朱由崧还是被马士英扶上去了,东林党官员们被迫接受现实,但还是没有放弃“抵抗”。

    就算朱由崧当上皇帝怎样?照样可以从身份上攻击啊,就是质疑你假冒伪劣、来路不明,就是想办法把你从皇位上拉下来。

    而“弘光假冒论”的提出者和主导者,其实就是著名抗清学者黄宗羲,以及亲近他的学生和官员。

    “而馀姚黄宗羲、桐城钱秉澄,至谓(弘光)帝非朱氏子,此两人皆身罹党祸者也!”(《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

    说到底就是党争的结果了。

    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家戴名世,在自己的史学考究著作,《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中,就很深刻地总结说:

    “南渡立国一年,仅终党祸之局!东林复社多以风节自持,然议论高而事功疏,好名沽直,激成大祸,卒致宗社沦覆,中原瓦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