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龙还是英雄-《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3/3)页
就在永历帝继位不久后,另一帮南明大臣在广州拥立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监国。这一派人不承认永历政权,同时永历政权的人也不承认朱聿鐭的监国身份。两边都视对方为伪政权。
广州距离肇庆很近,也就一百公里的路程。
两个小朝廷都说自己是正统,且都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不用说太多了——内战。
1646年底,见南明又在火并,还打得不亦乐乎。清军再一次出兵清场。
在清军的这波攻势下,绍武帝兵败自杀。永历政权则遭重创,被清军驱赶到了广西。
形势发展到这里,南明控制的武装,基本是十不存一。也就万余人了。可以说,再不与农民军联手,怕是连大西南的土著部落都能把所谓的南明朝廷给灭了。
于是,在认清了形势后,永历政权终于承认了大顺军、大西军是可以合作的盟友,并与之合作。获得了近20万人的生力军。
但是,当永历政权和大顺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战果,如收复湖南、广东后。南明内讧的传统艺能又开始了。
而内讧的结果,就是收复不久的地盘,再次沦陷。并且大顺军还自成一系,独立在三峡地区抗清,号称夔东十三家,只在名义上接受永历帝册封。不再直接听命于永历朝廷的指挥了。
可以说,永历帝在做了四年皇帝后,被一帮作死的大臣作成了光杆司令。
1650年前后,见永历政权摇摇欲坠,盘踞在滇黔地区的大西军主动提出合作意向。
对于要不要与永历帝合作,大西军内部其实有两种声音。
一是主张把永历帝骗来,然后杀了。免得日后麻烦。
二是主张迎奉永历帝,联明抗清。必要时候可以软禁,挟天子以令诸侯。
在是否尊敬永历帝的问题上,孙可望和李定国有分歧。孙可望很想挟持永历帝。
但由于无论是否尊重,都得先迎奉永历帝到贵州。且永历帝此时也没有拒绝大西军的资本了。于是,大西军余部与永历政权也就展开了合作。
前面说了,永历帝与大西军合作前,已经是光杆司令了。他与大西军,名义上合作,实际上是寻求庇护。
所以合作不久后,孙可望就派人请封,要求永历帝正式封他为秦王。
孙可望的这个请封,其实很合理。因为在与永历帝合作前,孙可望与李定国,就已经自立为王了。大西军平时都是以“国主”称呼孙可望。
合作前是“一国之主”,合作后,如果连王爷都不是。孙可望还怎么带兵?大西军的将士会怎么想?
然而永历帝身边的人大臣在一番讨论后,认为明朝没有封异姓为亲王的先例,竟然直接拒绝孙可望的请求,只同意封孙可望为景国公。这简直是作大死!
从这件小事上就不难看出,南明灭亡,真不是清军有多能打。而是南明内部实在是太过于腐朽了,完全不懂变通。
大明养士276年,只是养出了一群废材。
相比之下,多尔衮在八字还没一撇的情况下就敢连封几十个侯爵、公爵,一个王爵,借此收买人心。这才是干大事的人!
后来,经过一番折腾(孙可望派人杀了三十几个反对他封王的大臣),孙可望被永历帝正式封为秦王。
借着封王的春风,孙可望提出了一个三路北伐中原的方案,并派人联络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的领袖李来亨,共同北伐。
1652年,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大西军的北伐正式开始。李定国率部,两蹶名王,接连收复几十个州县,天下震动。
这是继1648年后,南明抗清的又一个巅峰。
但在李定国节节胜利的同时,孙可望却感到不高兴了。他对李定国很是嫉妒。屡屡设计坑李定国。这一来二去的,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李定国兵出广东,两次失利。孙可望经营湖南,被清军击败。
外战不利,内部又有矛盾。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剧情了——内战。
1657年,孙可望亲率十万大军向李定国发动进攻。李定国当时仅三万人,双方力量对比十分悬殊。但孙可望的前锋大将白文选不愿内战,弃军投奔了李定国。于是孙可望惨遭大败,仅率50余骑逃走。
之后,无处可去的孙可望投降清军,成为一个光荣而且高效的带路党,并将西南的底细和盘托出,告诉了清军。
得知大西军的底细后,清军遂下定决心,全力攻打云贵。而在清军出征前,孙可望连写多封招降信,为清朝立下大功。
1658年,清军多路出击,捷报不断。原大西军部众被迫缩入云南。
等到所有人都回到昆明后,永历帝召集群臣开会,商议下一步行动。
讲官刘范首先发言,他主张杀回巴蜀,依靠夔东十三家,经营陕洛地区。
李定国主张杀回湖南,若不胜,再转移。实在不行,就退入越南,获取东南亚诸国的反清义士的支持,走海路到厦门,与郑成功汇合,共同抗清。
刘范、李定国均主张先转移,再图恢复。但永历帝身边的官员多为云南本地人,如黔国公沐天波、权臣马吉翔等,他们都力主退守滇西,不愿意背井离乡。还认为一旦事急,就逃入缅甸。
永历帝认为沐天波的建议好,便做出了留在云南的决策。
见永历帝决心已下,李定国只好少数服从多数。派出一部分兵力护送永历帝向滇西撤退。自己率仅存的万余人,阻击清军。
随后,清军攻陷昆明。李定国部署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局——磨盘山伏击战。
按李定国的想法,就算抗清无法成功,也要一战灭吴三桂的主力。
但这次伏击战,由于南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潜出告密。吴三桂在得到消息后,火速下令急退,没有成功。伏击战变成了追击战。
而打追击战,清军兵多将广,李定国才万余人,根本没优势。
因此一番追击战下来,清军损失惨重,李定国的部队也是损失惨重。
此战后,南明大势已去。永历帝带着残余逃往缅甸。李定国寻找永历帝无果,从此两人再也没碰面。
就在清军集中全力攻打云南的同时,郑成功统率水陆军17万,在浙东与张煌言会师,两次大举北伐长江流域。
其中1659年的北伐,郑成功包围南京,打得江南为之震动。
但由于种种原因,郑成功的北伐,全部以失败收场。
李定国和郑成功,如果能有联动,或许南明不会那么快灭亡。
但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1661年,在屡次北伐失利后,郑成功被迫转战台湾,并成功收复台湾。
但就在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后。
1662年6月1日,永历帝在昆明遇害。
1662年6月23日,在听说永历帝遇害,儿子郑经在澎湖与四弟的乳母私通等噩耗后,郑成功急病而亡。死前大喊:“我无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一个多月后,李定国在得知永历帝被吴三桂勒死的消息后,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皆血泪,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
又半个月后,心灰意冷的李定国,病死于滇缅交接的勐腊。临终前,他嘱咐儿子:“宁可死到荒郊野外,也不可投降。”
至此,南明抗清的领袖级人物,全没了。
1663年,清军集中兵力,对大陆上仅存的抗清武装,夔东十三家发起总攻。
经过一年激战,大部分人战死。清军攻陷夔东十三家。李来亨拒绝投降,自缢而亡。
李来亨死后,虽然郑经在东南沿海又坚持了近二十年。但南明史,早已经在1662年就画上了句号。
回看南明18年,会发现这是一段混乱至极且毫无亮点可言的历史。
我不知道为什么当年明月没写南明,但是我认为《明朝那些事儿》没写南明,甚至完全没提南明,真是为了读者好。否则,心血管功能不好的读者,会被气出高血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