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之争-《家有美妻好种田》
第(2/3)页
可是胡惟庸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不收拾自己,并不是因为忌惮他或者倚重他,而是在酝酿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洪武十二年(1379年),占城(汉代象郡一带,今我国广西、越南一带)进贡,胡惟庸又犯了老毛病,不去向朱元璋禀报。谁知进贡使者竟被太监看见了,偷偷告诉了朱元璋。
胡惟庸任丞相六年,朱元璋也忍了他六年。朱元璋终于借着这件事,将胡惟庸下狱。所谓墙倒众人推,随着胡惟庸入狱,就接连有人告发他。
终于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党及其六部属官尽皆被诛,朱元璋一举废除了延续上千年的宰相制度。
此时,文武百官才知道,这位草莽出身的皇帝究竟有多么的残酷和无情,他要把权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如果你企图从他手里分权,那么对不起了,不管你是谁,不管你们有多少人,都会通通杀掉。
而此时还在田间务农的李善长,也从胡惟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结局,他明白自己和胡惟庸多年来的书信往来,以及和胡惟庸是亲家都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皇帝追究自己难逃一死。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并没有追究李善长,而是让他继续在家乡养老,对他的弟弟也免于追究,只是发配到了崇明岛上。
朱元璋的这种做法,不知是出于顾念旧情还是出于对李善长的忌惮。毕竟李善长,曾经多次为朱元璋排忧解难,两人之间君臣情谊深厚。况且李善长在朝中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也不是轻易能够扳倒的人物。
倘若李善长就此本本分分地生活下去,对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他,朱元璋也许不会过分追究。可惜也许是老迈昏庸,李善长竟然做了一件让朱元璋最为忌惮的事。
满门抄斩
洪武23年,李善长77岁,谁也不知道他这一年是怎么想的,突然就要整修一下自己乡下的房屋。
而且更奇怪的是,他修房子不找专业的泥瓦工,偏偏相中了汤和身边的卫士。李善长给汤和写信,说他想借兵300名整修房屋。而汤和拿到信后,想都没想,直接就把这封信交给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向汤和借兵,就是在找死。不管他借兵为了什么,这已经犯了朱元璋的大忌。
如果仅仅是这件事也就罢了,李善长竟然还给朱元璋写了封信,请求朱元璋放过自己的亲信丁斌。还没消气的朱元璋看到李善长这封信,简直就要暴跳如雷。我还没来追究你的责任,你倒先跑过来干涉我的决定了,你李善长的手伸的不要太长。
这种举动的后果,就是让朱元璋直接下令,严刑审问丁斌,没想到丁斌竟然吐出了一件要命的事情。
原来,胡维庸在和李善长交好的时候,曾经想拉拢李善长谋反。虽然李善长当时没有答应,但是他知情不报,就已经说明了他的立场。这下好了,谋反大罪,就连免死铁券也救不了。
于是在李善长77岁这一年,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全家满门抄斩。被压上刑场的李善长也许会突然想起,几十年前自己曾经告诉朱元璋,要学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却没有想到自己也落得和汉朝开国功臣一样的下场。
虽然李善长以谋反罪被满门抄斩,但是他真的想谋反吗?
李善长虽然死了,可还是有人愿意为他说句公道话。在他死后第二年,大臣王国勇向朱元璋上书,陈述了李善长的冤情。
他认为李善长跟随陛下打拼多年,忠心耿耿,功勋卓著,他的地位权力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点,即便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自己也不会比现在更有权势。
况且早年间,郭子兴也曾拉拢过他,他那个时候没有去投靠,难道现在还要去投靠别人吗?
所有人都以为王国勇难逃一死,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追究他,甚至连训斥都没有。其实朱元璋知道王国勇说的是实话,但是电视剧《朱元璋》里有一句台词说的很好:
皇帝杀人从不看是否忠诚,而看是否需要。
对李善长而言,他认为自己追随朱元璋多年,看在旧情与功劳的份上,朱元璋不会杀他。然而他忘了,他的地位权势就是他的催命符,晚年的朱元璋为了让年幼的朱允炆能够顺利接手大明王朝的政权,不惜对整个官僚集团进行清洗。
如果李善长能够早点明白这点,急流勇退,也许也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在朱元璋杀掉这位陪伴他多年的老臣后,也许心里也会怀念那个当年叩开他营帐大门,与他共论天下的那位亦师亦友的兄长吧。
朱棣的成长史为主线,展示了明朝建国初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我们现在说起来典型的古代中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明朝,这得益于明朝有很多的制度设计和创新,自此以后600年一直延续,而且我们对于古代的很多印象,实际上都是来自于明朝。
明朝最大的创新莫过于废除了宰相制度,宰相制度存在了一千八百多年,可以说是中国国家体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
有人说明朝宰相胡惟庸,在位期间,胡作非为,大权独揽,贪赃枉法,朱元璋忍无可忍最终决定除掉这个祸害。
胡惟庸的种种罪行,某些是真的,像贪污受贿等,某些则是角度不同,像什么有自己的班底,大权独揽等等行为,这完全是站在皇帝角度来看这个宰相。
但很明显,朱元璋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胡惟庸,他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废除存在了一千八百年的宰相制度。
丞相制度到底是什么,很多人其实都没有直观的印象,电视剧里的一个镜头,非常能说明问题,那其实就是胡惟庸日常的一个办公场景。
胡惟庸居中而坐,各部官员分列两旁,你猛地一看,还以为是在上朝,只不过胡惟庸穿的是官服,而不是龙袍。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宰相办公场面,并不是胡惟庸专权,宰相是百官之首,负责处理日常具体的事物。
在汉代的时候,把宰相叫做外廷,把皇帝的权力叫做内廷,这是宰相制度最大的时代,一个内廷,一个外廷,感觉有点平起平坐的意思。
事实上中国的制度史,就是内廷不断扩大化,外廷不断缩小的这么一个过程,我们只要是看到官名里带“中”的,原本都是内廷的职务。
可能原本只是给皇帝端茶倒水,磨墨写字的,后来慢慢的权力扩张,从临时性职务,变成了固定官职,中书省就是典型的例子。
朱元璋是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的人,他的江山是打下来的,因此权力欲望非常大,看到胡惟庸搞得跟个小朝廷一样,心里肯定不舒服。
他朱元璋九死一生,凭什么让一个只会舞文弄墨的人掌握国家大权,但这事儿对于胡惟庸来说,他自己永远都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因为宰相办公就是这个样子,尤其是明朝初年的宰相。
明朝在体制上是继承了元朝,事实上宰相权力一直在下降,宋朝更是达到了分权的巅峰,但是元朝根本不行,制度上比较乱,所以就经常造成宰相一家独大的局面。
要是按照宋朝那种超级大集体宰相分权制度,朱元璋估计也不会废除这个制度,问题就出在这,明初的宰相事实上又恢复到汉唐的宰相水平,尤其是朱元璋对于元朝败亡的印象深刻,感觉这宰相都不是好东西。
胡惟庸人头落地不要紧,他同时也成了中国最后一个宰相,从此之后,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说的就是六部,其实直接向皇帝负责的部门有很多。
朱元璋是超级劳模,但架不住儿孙们不争气,这么多活儿根本干不完,于是就有了内阁,有了内阁首辅,这个实际权力更大的职位
明穆宗朱载垕:夹在嘉靖和万历中间的宽仁皇帝,一生干了两件大事
文/老张在路上
01
大明嘉靖皇帝也就是明世宗朱厚骢最崇信的道士主要有两人,一个是邵元节,一个是陶仲文,这两位道士在宫中明面上说是为天下祈祷禳灾,实际上是为皇帝炼制丹药,而在炼制的丹药中最多的则是供皇帝助兴的房中药。
朱厚骢有了这些所谓的“宝贝”后,就拼命的纵情玩乐起来。
不堪忍受折磨,或者说不想等死的宫女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开始了反抗。她们趁嘉靖皇帝熟睡之时几乎将其勒死。这场未遂的刺杀,准确的说,这是一次失败的反抗,因为这一年是农历壬寅年,即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历史上被称为壬寅宫变。
(嘉靖帝)
“壬寅宫变”后,吓破了胆的嘉靖帝从此移居西苑万寿宫,不敢再住到紫禁城寝宫,仍旧一门心思修玄。
随着嘉靖帝年龄增大加之长期服用有砒霜,水银,雄黄,朱砂的丹药,嘉靖帝的身体每况愈下。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正月,方士王金等伪造《诸品仙方》《养老新书》,制长生妙药献嘉靖帝。
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二月,户部主事海瑞上《治安疏》,嘉靖帝大怒,下狱论死,幸为徐阶所救。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1567年1月23日),嘉靖帝驾崩于乾清宫,年60岁。
(朱载垕)
02
嘉靖皇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时年30岁裕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