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人才之困-《东晋唐王》
第(2/3)页
“不错,各地归顺的官员之中,终究还是有不少人才的。如果咱们都弃之不用,未免可惜。这徐原自从归顺之后,倒是颇为恭顺,而且任上的事情也办得不错。将他作为一个标杆,让其他的降官看看,能够激起他们归顺之心。同时,也可以弥合一下上一次你收他们兵权的不甘,让他们更好的为华山军办事!”王猛点头道。
不得不说,王猛应该是在之前就已经是思考过这个问题了,他执掌华山军的政务大事,对于这些官员应该是做过很多的了解的。哪些人可堪大用,哪些人不可用,他的心中应该已经是有底了。
“你说得对!始平郡就在扶风郡旁边,而郡治槐里县离长安也不是特别远,比起好畤县来说,还要近不少呢。更何况,好畤乃是徐家的根基之地,将他调离的话,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此,就依你所言!”就只有两个人在,所以,李信说话也就直白了许多。
“好,我待会便去安排这件事情,这件事情不但是要做,而且还要大张旗鼓的去做。调任文书你用过印之后,我会派人发布出去,让越多人知道越好!”
“对了,这次的事情,虽然最终还是解决了,但终究暴露了我们的一个缺陷。人才储备不足,一旦有需求的时候,便会出现后继无力的情况!这个问题,咱们得想办法解决才行。你可有什么好办法?”解决了一件事情,李信脸上却没有什么高兴的神色,沉吟了一下之后,说道。
华山军从创建到现在,加起来也还不到两年时间。而且,这两年时间里,真正有实力还是今年这大半年。将领士兵的问题倒是好解决,文官的问题,一直都没有太好的办法。
毕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本就不多,更不要说是有才能的人了。天下大乱,对于这些人来说自然是一个出世的好机会,但天下那么多的人,凭什么人家要来投靠你华山军呢。
而自己培养的话,那更是困难。虽然李信从很早就开始谋划这件事情,但到现在为止,一些书吏官佐倒是可以接得上,而像卢放这样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关中本乃是王兴之地,秦汉皆定都于此,此地是人杰地灵。只要下令各地举荐贤才,想来便能够得到不少人才了。到时候,咱们再择优任用,如此倒是可以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王猛想了一下,提议道。
“你说的是察举制度吧!”李信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
汉代之时,还没有后世的科举制度呢,所以,官员产生的最重要一个途径,便是这个察举制。
所谓察举,其实就是由各州、郡、县的官员,考查本地有没有优秀的人才,而后向中央推荐他们。如此一来的话,经过简单的考核之后,这些人如果上面满意,那自然就能够直接任官,得到重用了。
除此之外,汉代还有一个征辟之制,就是由皇帝或者地方长官直接征召某些人出来当官。而对于这样的人,一般来说就只有那种名气特别大,号称名士的人才能够享受到了。
比如最近有一个特别着名的,就是那个写出了着名的陈情表的李密了。他就是因为名气太大,结果被晋武帝司马炎不断下诏征辟,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了,这才不得不入朝为官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