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姚广孝低着头没敢再说话,他正在暗自揣摩皇上的心意。 其实他之前之所以力保丘福,正是为了此刻能够保住夏原吉。 丘福是一员沙场悍将,战争年代自然需要这样的猛将,可是到了和平年代,像他这样的人可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更何况此人头脑简单,没什么政治智慧,在朝中无非是被人当枪使,实在是没什么前途可言。 朱棣如此的处置他,除了法外开恩之外,其实也是把他放到了他最为适合的位置上,去发挥他应当发挥的作用,无可厚非。 而夏原吉则不同,在当下的关头,尤其是如今天下思定,急需休养生息的节点,朝廷实在是需要像他这样既忠直又能干的干吏啊! 自从夏原吉主持户部以来,朝廷这几年连连富盈,国库充实,这几年的几场大灾,朝廷为了赈济灾民,加上朱棣为了讨好武当派,动用三十万军民为武当山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庙宇,这些庞大的支出先不谈,单单就是准备迁都北平,兴建北平的新皇宫,这巨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夏原吉的出色才干,调配得当,只怕很难能够支撑下去。 所以为国家朝廷计,无论如何姚广孝也要保住夏原吉,所以他才会力保淇国公丘福,如果丘福得到开恩从轻发落,那么夏原吉自然也就不会被牵连得太重。 可是现在朱棣的样子,却似乎对于夏原吉参与攻击皇城一事毫不知情,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姚广孝有些吃不准,一时之间不敢多言,只能暗自揣测皇上的心思。 朱棣见他不说话,微微一笑,说道:“夏原吉这么个老实巴交的人,能有什么坏心思,他还能与丘福他们合谋不成?据朕所知,半月以来,他几乎是日日都要去午门前求见朕,他出现在那里并不奇怪。” “所以,丘福的事情只是他私自调动兵马,一人所为,夏原吉不过是恰逢其会,凑巧碰见了而已,因为担心朕的安危,才会奋不顾身的进入皇城,这样的人并无过错,少师又认为朕应当如何处置于他?朕又有什么理由要处置于他?” 最后,他感慨的长叹了一声道:“夏原吉爱我!” (明成祖朱棣说“夏原吉爱我”的典故,出自于《明史》,永乐十九年,朱棣欲御驾北征,召见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工部尚书吴中等征求意见,几人众口一词,推说钱粮不济,准备不足,而且圣体欠安,不宜动兵。 朱棣大怒,认为是他们筹备不力,将几人下狱抄家,方宾因而惧怕自尽。永乐二十年开始,明成祖几次出征都无功而返,空耗钱粮兵马,到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于出征途中病危,回想起先前夏原吉之言,对左右说道:夏原吉爱我,之后便溘然长逝。之后太子下令释放了夏原吉,闻知成祖死讯,夏原吉哭倒在地。 之后夏原吉向太子建议,罢兵休战,积蓄国力,废止郑和出使西洋等数条,太子均一一接纳。 笔者此处引用此典故,乃剧情所需,并非真实发生,请勿对号入座。) 姚广孝闻听此言,不由大喜,他的本意原本就是要力保夏原吉,如今虽然朱棣用一种近乎无赖的方式为夏原吉开脱,不过到底他已经得偿所愿,自然是深深拜谢。 其实他心中也明白,朱棣如此处置这二人,大事化小,其实也有他的苦衷。 众人皆知,丘福乃是汉王朱高煦的人,而夏原吉的背后,则是太子朱高炽,倘若朱棣严惩了这两人,那么对于他们背 后的这两兄弟,朱棣应该作何处置? 太子与汉王之间的党争,原本就是朱棣最为得意之作,若是因为此事导致朝堂之上的平衡被打破,朝局动荡,朱棣失去了对朝臣的掌控,这岂非是得不偿失了? 这样的蠢事,朱棣才不会干呢! 不过丘福竟然能够在京城擅自调动军队,这实在是太危险了,他绝不能留在京城,因此朱棣只处置了他一人。 而对于夏原吉,这个人性格直率,朱棣一眼就能看穿他的心思,用起来也很顺手,这样的人才,的确难得,朱棣对他网开一面,也在情理之中了。 如今这样的结局,无风无浪,汉王平静,太子平静,皇上平静,朝局也平静,皆大欢喜。 姚广孝暗自松了一口气,一直为夏原吉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 迟疑了片刻,他忍不住又开口问道:“你那么,关于此事的其他人,不知陛下准备作何处置?” 朱棣一怔:“其他人?还有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