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沈旭东笑了:“我也没说公司名字啊,你自己说的…” 主持人尹鸿赶紧岔开话题,聊起了‘一带一路’,沈旭东闭嘴… …… 16号晚,《我不是药神》举办千人首映… 《药神》这部戏很中国化! 本质上属于让陆勇的个人的神格行为,成为了对制度自我修正的诱发。 并没有发生殉道的事… 因为这是现实——电影确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矛盾,但在现实中,这样的矛盾后来是通过法治的方法解决的。 所以电影根本不是在批判什么法治的缺陷。 结尾苦路的部分也很巧妙,揭示了陆勇的神格,也暗示了陆勇能力范围的有限,更广大的病患还是要由制度集体来拯救。 这符合客观事实… 但这也是《药神》没有入围欧美电影节的原因——电影落脚点偏离了西方审美。 在欧美电影里,个体与制度的对抗,往往聚焦于个体受到的伤害,或个体的彻底反抗,阶级对抗的属性极强。 如达内兄弟的《两天一夜》,展现工人因经济危机而失去工作后的人情冰冷。 《大卫戈尔的一生》,让男主角以自己被判死刑的“错误”来警示死刑制度的问题,却身死而无结果… 奥利弗斯通、肯洛奇、考里斯马基这样屡屡获得一流奖项认可的美欧“愤青”。 相比起来,《我不是药神》的表达,无疑是不太对路的,不符合西方电影的审美… 如果程勇入狱,十五年。 政府严查并且收缴走私药。 病人一个一个死去… 那就可以拿奖了,至少,可以入围主流电影节。 相对来说,贾樟柯的电影会更符合西方的口吻。 特别是威尼斯、柏林等欧洲一流电影节,向来都会以强烈的政治性作为评审的考量侧重之一。 所以,《药神》的海外口碑没有特别好,更没有拿到值得一说的海外奖项… 但…这个电影很适合中国市场! 它没有采取高度的对立激化的构建方式,让主角完全成为正面高大全的角色,全程饱受社会的欺压,而是将每一个人物,都当成了单纯的普通人个体去表现,淡化了简单的正邪两极化。 程勇的转变是因为朋友病死,才感到了“在普通病人身上感受不到的刺激和打击”,从而促成了想法上的巨大转变,这个人物的思想境界其实是被降格了。 但这种降格,吻合了“我不是药神”的神性打破,而将程勇还原成了一个普通的个体之人:转变的勇气,来自于情感面上的激烈触动,而非理性的逻辑认知。 这种处理,让故事更有逻辑性… 当然,最主要,‘这个世界只有一种病:穷病’以及‘谁家还能没有个病人,你能保证你永远不生病吗?’这俩句台词,直接把这部电影升华了… 就像黄毛说的那句‘你知不知道,就算你一瓶卖五千,很多人还是吃不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