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新任监察御史韩绛上奏,反对夏竦之子夏安期逾越礼制任经筵官后。 多名台谏官响应,也纷纷上奏。 殿中侍御史范镇更是一日撰写了三篇奏疏反对。 他称:经筵侍读乃官家师儒之官,通晓古今者方能胜任,今官家为厚待夏家而内授,实为令安期被世所讥。 赵祯非常生气。 他认为官员们根本不能理解他与夏竦之间的君臣感情。 赵祯本准备将这些反对奏疏都压而不发。 然而,夏安期知晓此事在朝堂闹得沸沸扬扬后。 以自我德才不足,另需丁忧守孝为由,上奏去职,态度非常坚决。 赵祯无奈,只好免去了夏安期的侍读之职。 此事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让赵祯心里非常不舒服。 近日来。 从夏竦的谥号到夏安期的经筵之职,台谏官们屡次将赵祯弄得下不来台。 赵祯愈发觉得台谏官过于霸道。 甚至像韩绛这类随和的官员进入台谏后,也变得雷厉风行起来。 奏疏文章,字字如刀。 赵祯虽不认可夏竦所言的“台谏势大,已隐隐凌驾于皇权之上”。 但台谏官屡次犯上,一点面子都不给赵祯。 让他心里有些窝火。 赵祯决定找台谏官们谈一谈,希望他们能改变一下上谏方式。 别太直,别太拗,别太强势,给他这位官家留一些面子。 其细细思索一番后,还是决定先召苏良聊一聊。 相对于唐介、欧阳修、范镇等台谏官的刚正固执,以及总是以一句“请官家以大宋江山社稷为重”驳斥赵祯。 苏良还算通晓情理。 赵祯也愿意与他讲一讲心里话。 赵祯想了想,决定将三司使王尧臣也叫上。 让他做个中间人,也参谋参谋,如何帮助台谏改掉这个又直又冲的坏毛病。 …… 午后。 天气晴朗,风微凉。 王尧臣与苏良奉诏来到垂拱殿。 赵祯开门见山,向二人讲述了他最近对台谏的不满。 一句话总结就是—— “今日之台谏,言事沽愤,冷面铁心,总令朕大失颜面,应立改莽撞刚直之陋习。”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