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苏良讲完后。 一名民间小报撰写人为苏良的这番言论起了一个名字。 名为:仕途劝退论。 依照苏良所言,官员数额减少,读书人数逐渐增多,那朝廷自然是优中选优了。 此等大势,无人可逆。 若无过人的政事才能,想要入仕为官,那就是异想天开。 苏良这番话,打破了许多读书人的优越感,也让很多人瞬间清醒过来。 优胜劣汰,实乃常情。 自己若跟不上大宋走向兴盛的步伐,那自然无法步入仕途。 一言以蔽之—— “读书应时时思变,变则可入仕,不变难为官。” 好在苏良也为众人指引了其他方向。 在当下这种良好的环境氛围下,读书人凭借着自身学识,依旧可以在其他行业做出成绩。 …… 这一刻。 欧阳修与王安石也都站起身来。 苏良这番言论,也引得二人深思。 当下的大宋就像一辆疾行的巨型马车,百姓为马,官员为马夫。 当下,唯有认真驱赶马匹的人,才有资格坐在马背上。 那些只会坐在马背上看风景或不断用鞭子痛打马匹的人,注定会被淘汰。 当下的大宋。 已经不是那个颤颤巍巍、负重前行的跛脚大宋了。 …… 接下来。 书生士子们问询的方向突然就变了。 “苏御史,你觉得我若是弃仕途而从事农耕,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利用我的学识使得天下的田亩法令更健全,更有利于穷苦百姓?” “三位官人,其实我对三司的税收制度有所研究,能不能在这里说一说,三位也指点一番。” “欧阳学士,我擅于诗赋,但不擅于策论,我朗诵两首诗,您能否点评一番?若后年科举不中,我……我就卖诗为生了!” …… 欧阳修、苏良、王安石三人,听到这些问询,不由得都露出了笑容。 这才是大宋年轻人应有的模样。 满怀热情,斗志昂扬,且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与此同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