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十一月初十,天气渐寒。 在赵祯与诸相公的强硬态度下,《兴武策》落地实施,已是大势所趋。 无人能够再阻挡。 此策。 不但可鼓舞天下兵卒的士气,也使得有投身行伍打算的良家子能坚定最初的信念。 好男亦可做兵丁,武人亦享有临轩唱名的资格。 至于日后会不会出现隐患,那就全靠朝廷的把控能力了。 就在这时。 广南西路安抚使、知桂州余靖传来消息。 半个月前侬智高被大理所擒,现已移交至桂州,预计腊月底便可将其押送到汴京城。 到时可由朝廷验明正身,正式问斩。 侬智高被擒。 意味着南境问题已彻底解决,赵祯与朝堂众官员的心都彻底放松下来。 与此同时。 交趾王李德政寄来了回信。 他称交趾很满意大宋的处罚决定,愿继续以属国的身份,向大宋朝贡,且会倾尽全力护卫大宋南境太平。 苏良一战打垮了交趾三成的兵力,他不满意也要称满意。 在绝对的武力震慑下。 大宋能在交趾边境增加榷场,促进商贸流通,已算是仁至义尽。 恐怕李德政此生都没有胆量再迈入大宋境内半步。 近日。 苏良收到了曹护寄来的信件。 他已在海上扎根,基本适应了“海盗”的角色。 在他的运作下。 大宋商队能够得到的金银矿藏、硫磺数量比去年还要多,且价格低廉了许多。 曹护正在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为自己成为“东瀛岛王”而努力。 …… 又一日,入夜。 苏良与王安石低调地出现在汴京城南一座名为【渡人】的茶馆内。 二人坐在一处角落,点了一壶茶,看向前方高台上一名身穿灰色长衫的书生。 此灰衫书生在台上正讲得唾沫横飞,台下不时传来一阵阵叫好声。 此茶馆在半年前还叫做:刘三郎茶铺。 大碗茶两文钱一碗,一壶茶也不过十余文,虽薄利多销,但人气一直很差, 不过。 自从灰衫书生来到这里担任讲说人,将店名改为渡人茶馆后,生意越来越好。 每日几乎都是座无虚席。 此灰衫书生不是别人,正是被苏良感化的方仲永。 这时的方仲永。 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民间讲说人。 在茶馆内。 他讲自己被称为神童时的故事,讲他在老家耕种的时光,讲他因一篇《伤仲永》被无数人讥笑的经历。 讲他前半生的遗憾,曾经的潦草人生,以及现在的自己。 在苏良、王安石等人的帮助下。 方仲永恢复了自信,阅读了大量书籍,也撰写了大量生活上的感悟文章。 如今。 他靠着一张嘴,便能轻松养活自己、轻松养活家人。 喧嚣浮躁的汴京城,也需要这种传播正能量的人。 随着百姓越来越有钱,享乐主义盛行。 需要有人敲打敲打他们。 需要有人传播一些关于“惜时、努力、较劲、自我救赎”的思想学说。 …… 眨眼间。 便到了十一月中旬。 汴京城越来越热闹,涌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 除了年节临近。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考将至。 本届科举省试将在年后二月份举行。 各地州府获得省试资格的举子,以及想要感受一番汴京学术氛围的书生都来到了汴京城。 虽因三舍法,此次科举考试的录取人数减少了一些。 但科举考试仍是全宋读书人的最大盛事。 再加上首次施行“废弃诗赋,只考策论”的形式,引得无数人关注。 所谓策论。 即对朝廷存在的各种政事问题进行论说,撰写出文章对策。 内容方向涵盖:刑赏、赋敛、科举、黜陟、水利、商贸、兵制、史论等一系列主题。 往昔。 那些只会死读书的文人,或许还有可能博得一个功名。 但科考改革后。 那些只会吟诗作赋的腐儒,注定名落孙山。 简而言之。 省试去除贴经、墨义、诗赋后,将会变得越来越难。 且闭门读书不行。 不但要涉猎甚广,还要知晓当下朝堂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施行的各项新策。 基于此。 汴京城的书商们印制了大量变法良策的注解文章与历朝历代优秀的策论。 其中,卖得最好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