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四月初八,近黄昏。 青州,临朐县,乡里的一处溪水旁。 苏良、杜雷、孙胜三人,皆是一副灰色短褂与麻布长裤的农家人扮相。 此时的三人,一脸土灰,头发凌乱且有草叶附着其中。 手上、衣服、鞋子上都沾满了泥土。 苏良一边清洗,一边兴奋地说道:“这两日,咱三人挣了足足有半吊钱,今晚去吃顿好的!” 杜雷和孙胜皆是哭笑不得。 谁能想到。 三人竟在这里做了两日劳役。 第一日在堤坝上砸石头,第二日在山林中采摘桑苗。 每人日钱八十文。 由于杜雷和孙胜表现突出,今日完工时又多给了二十文,共计赚了五百文。 苏良做劳役。 主要是想视察一番青州百姓的桑麻种植、渔业与劳役情况,看一看新法条令的执行效果。 这两日。 他与百姓打成一片,同饮同食,所聊甚多。 有妇人见苏良长得一副潘安貌,看上去像是二十来岁,且能说会道,还问其是否婚配,都快要为其说媒了。 苏良虽然感觉很累,但心中甚甜,这两日的调查结果,让他非常满意。 …… 三人清洗完毕后,走上乡道,然后坐上了早就在前方等候的马车。 马车一路向前。 目的地是十余里外的临朐县县城。 苏良的打算是,吃完这顿饭,便直奔登州。 在登州,苏良便不会巡查的如此细腻了,大略查看一番即可。 然后。 他会重点关注一下高丽归还“贩卖人口”之事。 若进展顺利,他再去曹护的大本营转一转,便回汴京了。 一刻钟后。 马车行驶在一处乡道上。 车内,苏良正在小憩,突然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 “是肉香!” 苏良掀开窗帘,朝着前方望去。 夕阳西下。 不远处的高坡上,有一座冒着炊烟的房屋,门前的招牌上写着四个大字:高坡食店。 此刻,苏良已甚是饥饿。 “停车!” 他朝着外面驾车的杜雷和孙胜喊道。 马车缓缓停下。 苏良掀开门帘,道:“咱们去前面那家高坡食店尝尝味儿吧,吃完再回城,乡间往往有美食。” 杜雷和孙胜同时点头。 他们也是饿得饥肠辘辘,且也闻到了肉香。 苏良很喜欢这种乡村野店。 大多味道都很好,还有自酿的米酒,甚是甘冽。 且往往是遇到什么就吃什么,总是会有惊喜。 随即,三人将马车停在一旁的拴马柱上,然后大步朝着食店内走去。 这一刻。 夕阳也彻底落了下去,天色几乎是骤然变得昏暗起来。 乡里人吃晚饭,大多都是天黑之前。 他们为了省灯油,省蜡烛,几乎没有夜生活,这时候,很多人已经搂着老婆睡大觉了。 有些勤快人,四更天便开始劳作了。 苏良三人大步走进食店内。 肉香更加浓郁。 柜台前,一个皮肤黝黑,身材壮硕的中年妇女见到三人,兴奋地招呼道:“三位客官,真是来的巧,刚炖好一只鸡。” 苏良笑着道:“那我们便吃鸡。” 乡村野店里,最多的肉食,便是鱼鸡兔猪。 猪肉太腥,鱼肉太寡淡,鸡肉和兔肉一直都是第一选择,至于羊肉,那是独属于富人的肉食。 这种野店内,一般没有。 “好嘞,三碗鸡肉!”女掌柜朝着里屋喊道。 苏良摇了摇头。 “不,不是三碗,是整只都端上来!”苏良当即将那五百文钱放在了柜台上。 一只炖鸡,至多二百文。 女掌柜打开钱袋一看,顿时乐了,道:“没问题,没问题!” 平日里,来她这里吃鸡,都是按照碗来点的,点整只的并不多。 再加上苏良三人穿着一般,女掌柜以为三人只是点三碗。 “还有什么肉菜呀?”苏良问道。 “还有半只蒸兔,两斤猪脏(即猪杂)。” “那再要半只蒸兔,一盘馒头,三斤米酒,再弄两盘小菜。”苏良看着柜台前的米酒说道。 一只蒸兔大约一百文。 苏良的五百文买这些吃食与酒水,绰绰有余。 “三位快请坐,我这就为你们打酒!”女掌柜一边打酒,一边朝着后面吆喝道:“当家的,将整只炖鸡端出来!” “好嘞!”后面传来响亮的声音。 这种店,往往都是夫妻店,农忙时关门,农闲时开门。 老客居多,像苏良这种过路客,非常稀少。 很快。 米酒上桌,一大盘冒着热气的馒头和两盘小菜也都端了上来。 苏良看向已经开始咽口水的杜雷和孙胜,拿起一个馒头,道:“吃!” 当即,三人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干了一天体力活,苏良的胃口非常好,感觉自己能吃超过往昔三倍的食物。 就在这时。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