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五月二十五日,四更天。 京东西路路治之地,南京城(即商丘),封城。 南京城城门四闭。 除了日常生活物资可由禁军运入城内外,任何人都不准进出。 此时。 距离周元溺亡已半月有余。 封城,已不能封锁证据或避免可能存在的嫌疑人潜逃。 封城之目的,是为了稳固皇权的威严。 台谏官代君王外巡,实乃天子耳目,代表的是朝廷,是皇权。 其身死在巡视之地。 在未曾核实具体死因前,必须以最为严苛的方式查案。 以此告知天下人:天子皇权,不可侵犯半分。 南京城。 曾为宋州,乃宋太祖的发迹之地。 景德三年,真宗皇帝升宋州为应天府,后又升为陪都南京,并建宫殿,供奉宋之皇帝。 不过,新老称呼交替。 南京的最高长官还是被称为应天府知府。 南京国子监也被人唤作应天府书院,但其已是大宋最高学府,与汴京国子监地位相当。 汴京城距离南京城并不远。 骑快马,一日可达。 五月二十四日入夜,吴育和包拯便奔往了南京城。 苏良在外巡查三个多月,还未曾回家。 他在家住了一晚。 然后于第二日上午向赵祯汇报了外巡情况后,才在近午时带着一众护卫奔向了南京城。 …… 五月二十五日,日上三竿。 南京城,东城门。 诸多百姓围聚在城门前,抱怨声此起彼伏。 “官员身死与我何干,凭什么要封城?接下来我还如何做生意?” “我压根不是南京城人,现在出都出不去了,就没有一个主事的能说明情况吗?” “不就是一名台谏官溺亡了吗?用得着如此兴师动众吗?这不是要引发民怨吗?” …… 南京城的百姓们围聚在一起。 抱怨者的嗓门都很高,但无一人敢冲城门。 禁军士兵们皆手拿兵器弓弩,面色严肃,各个都带着杀气。 他们只负责执行命令,根本无法给百姓一个交待。 而在此时。 一個身材微微胖、额头上满是汗珠的中年男子,带着一群官吏走了过来。 “韩知府来了!韩知府来了!韩知府来了!”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为首的中年男子,正是应天府知府韩崇。 他也是一脸懵。 没想到一觉醒来,禁军便将南京城封了。 这在大宋的历史上,还从未发生过。 韩崇走到人群中间,高声道:“诸位父老乡亲,本官乃是应天府知府韩崇!” “此次封城,乃是官家圣谕。很快,参知政事吴副相、知开封府包学士便会来到城内,总领南京城一切事务。” “大家莫乱,只要核实完毕周正言的死因,相信很快就会解禁,请大家回家耐心等待,不要在街头聚集!” 一名百姓甚是不满地说道:“韩知州,此事与我们普通百姓有何关系,这样封城,我们做不成买卖,利益受损,该去找谁赔偿?” 韩崇面带无奈。 他也觉得朝廷此举颇为不妥,易激起城内民怨,但他又不知该如何解释。 “我们是无辜的,凭什么牵连到我们,这不公平!” “是啊,我们也要讨生活,我们也要活着,凭什么牺牲我们的利益!” “开门!开门!开门!” …… 南京城的百姓再次嚷嚷起来,这次的声音更大更闹。 他们惧怕前方的禁军士兵,却不惧怕这些地方官员。 就在这时。 只听得一道“咔咔咔”的声音从前方传来。 城门渐渐打开。 百姓们再次安静下来,纷纷探头看向城门处。 紧接着。 一大队禁军士兵进入了南京城。 中间有两名身骑白马的中年人,虽然身穿长衫,但韩崇已将他们认了出来。 “应天府知府韩崇,参见吴相公,包学士。”韩崇带着一众官员迎了过去,重重拱手。 吴育点了点头,道:“百姓有怨言?” 韩崇点了点头,眼神里满是无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