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八月二十七日,近午时。 王安石坐在一座名为玉壶茶社的茶馆大堂中,独自饮茶。 不远处的角落。 苏良与曹佾也是商人打扮,坐而对饮。 今日已是“国债冷静期”的第三日。 若太阳落山前,王安石仍未前往州衙退钱,那三万贯便不可能再撤回了。 这两日。 王安石经历了“烧船、高空坠物、药材无人收”等多种警告方式。 显然是有人在阻止他购买国债。 但他表现得却无丝毫妥协,仍在多个场合言说购买国债的好处。 今日便是截止日。 苏良三人预计江南商社的人定然还会有一些手段。 苏良已知,有人正在调查王安石化名“安有为”以及“钱塘人氏”的身份。 对此,苏良早已安排妥当。 “安有为”这个假名,并非王安石信口胡说。 其在钱塘县的户籍上着实能够查到。 安有为,父为安宏道,在安有为七岁时便举家搬迁,前往西北做买卖,从此未归,而县内已无亲眷…… 若调查者前往西北求证,一来一回至少要一个月。 故而,当下王安石这个假身份是无人能够拆穿的。 苏良三人目前想要迫切知晓:江南商社为何要如此仇视国债? 唯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 片刻。 就在王安石准备离开茶馆时,一个熟人出现在他的面前。 不是别人。 正是陶家珠宝行掌柜,陶一仁。 陶一仁面带微笑,道:“安掌柜,可否去二楼包间一叙?” “哼!” 王安石冷笑一声,道:“做甚?” “帮你将那一船药材卖出去!杭州可比不得西北,这里湿气重得很,放久了,恐怕就坏了。”陶一仁笑着说道。 话语中裹挟着几分威胁的意味儿。 听到此话。 王安石微微皱眉,然后站起身来。 作为一名药材商,他自然要表现出心疼药材的感觉来。 这两日。 他为试探江南商社的控制力,便开始出售药材。 可惜。 杭州城内,无人敢购。 甚至他将价格降到了市价的八成,倒倒手就能赚钱,但依旧无人敢买。 当即,二人便上了楼上包间。 陶一仁坐在桌前,看向王安石,问道:“安掌柜,你是钱塘县安家村人氏吧,我妻舅家也在那里居住,没准儿咱们还是亲戚呢!” 王安石淡淡一笑,对方显然在试探他的身份。 “陶掌柜,你妻在骗你吧,钱塘县根本没有什么安家村,我住在下塘村。” “那……那可能是我记错了!” 陶一仁调转话头。 “安掌柜,恕我直言,你若一意孤行,不退国债钱,你的那船药材在整个江南都是卖不出去的!” “你以为可借此扬名,其实会让你根本无法在江南做生意,速速撤回国债吧!” 王安石瞪眼道:“你们江南商社的商人不购买国债也就罢了,拦我购买国债对你们有何好处,即使吃亏,损的也是我的钱,与你们何干?” 陶一仁微微摇头。 “江南商人,得失与共,乃是一体。你购买国债,若是引得其他商人效仿,岂不是引得江南商人人心不齐?” “人心不齐?” 王安石反驳道:“那大家都购买国债,人心不就齐了吗?并且这也不是赔本买卖呀!” “你……你……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江南,是江南商人的天下,而不是大宋朝廷的天下,我们江南商社的宗旨是为民而不为朝廷!” 陶一仁有些急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