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三月初一,近午时。 在贡院待了足足有四十多日的苏良,坐在书桌前,长呼一口气。 经过多位阅卷官的共同努力,终于拟定出了通过省试的士子名单。 整个进士科,共录取四百一十二人。 比上届足足多了一百多人。 随后,贡院的“锁院之规”解除。 苏良拿着省试录取名单与试卷去了垂拱殿,接下来的殿试将由赵祯主持。 …… 垂拱殿内。 赵祯翻阅着录取名单,笑着道:“苏卿选才,俨然是依照我朝当下国情而选,朕心中甚悦,接下来就依照咱们商量的方式来办。” “是,官家。”苏良重重拱手。 …… 三月初二,清晨。 省试放榜。 贡院、国子监、开封府前皆张贴出了省试录取名单。 此外。 苏良还派遣贡院吏员将参与殿试的凭证文书,分发到了通过省试的四百一十二人手中。 当下,科举施行的乃是殿试不黜制。 通过省试者,就意味着已拥有了功名之身。 一时间,整个汴京城都如同沸腾的一锅热水般。 捷报频传。 上榜者皆甚是欢喜,开始庆祝,而落第的举子或收拾行李回家,或去酒楼买醉。 许多客栈掌柜都对上榜的住客减免房费,赠送酒菜,有的还求赐墨宝。 待金榜公布后。 若所住之客为一甲二甲,或是头三名,其房费至少能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翻一倍。 还有一些有闺女未嫁的富贵人家已开始物色未婚之举子,准备提前抓婿。 大宋之宰相基本都是从进士科的录取者产生,若撞了大运,那整个家族可能就是鲤鱼跃龙门了。 十九岁的苏辙、二十一岁的苏轼也在榜单之上。 二人都甚是兴奋,在所有应试举子之中,二人乃是最年轻的。 由于距离殿试就剩下两日。 上榜者大多都是庆祝了半日时间,然后便开始在屋内读书备考了。 …… 三月初五,清晨。 崇政殿内,殿试正式开始。 殿试时间只有一日,试题也只有三道策论,全都是赵祯所出。 殿试的题目较为活泛,考生自由发挥的程度较大。 往常,都是官员监考。 但这一次,赵祯亲自坐于大殿上,让诸多考生都感到甚是荣幸。 近黄昏。 殿试结束后,随着四百多名考生走出皇宫。 汴京城内热闹得如上元节的晚上一般。 巨大的压力缓解后,很多人自然会选择一醉方休,释放一下自己。 而此刻。 苏子慕在樊楼已经定好了包间,准备邀请苏轼、苏辙大吃一顿。 苏良知晓此事,但未曾干涉。 小一辈的交情便由小一辈去经营。 考生们清闲了,苏良却还很忙。 他要与赵祯一起为四百余名考生定名次,还要与中书众相公一起为考生们定官职。 …… 三月十二日,破晓。 天微微亮。 四百一十二名考生全部汇聚在了城东的东华门,周边还围聚了大量百姓。 今日便是唱名放榜之日。 依照惯例,先唱名,后放榜。 唱名由参知政事欧阳修主持,赵祯率先念出进士科前三名,然后由主考官苏良念出后续名单。 稍倾。 第(1/3)页